ThinkPad X20换硬盘记

X20是ThinkPad进入新世纪后梳理命名规则后的第一台X系列机器。作为500系列的直系继承者,X系列传承了后者极致轻便,高集成度等特性,使其成为了商务人士特别是需要频繁出差人士的首选。X20发布于2000年,采用了一颗Pentium III 600MHz CPU,440BX芯片组,板载64MB PC-133内存(本机扩展至192MB),ATI Rage Mobile显卡。外形是典型的IBM特征,本机经过岁月洗礼成色尚可。

ThinkPad X20 成色一般
经典的IBM设计风格
经典的7行键盘 C壳成色不太好

后侧包括1xRJ45/1xRJ11/1xUSB1.1/1xVGA和电源接口,右侧为1xUSB1.1和硬盘仓,左侧为1xCF卡槽/1xPCMCIA卡槽。接口算不上丰富,但是也算比较全。光驱软驱在配套的Ultrabay 2000扩展坞上,在20年后的今天淘到本体已算是幸运,扩展坞基本是可遇而不可求了。当然,现实马上就会表明,没有扩展坞的ThinkPad是怎样一台难以搞定的怪物。

一般情况下,拿到旧本后我都会对易损件进行一系列的维护动作。包括将可能泄漏的铁镍CMOS电池替换为锂电池,以免腐蚀主板电路(这个东芝的旧本情况比较多),对活动部件如PCMCIA卡槽等进行清理,此外就是将已运行多年的机械硬盘换下,采用各种电子盘方案(包括CF转IDE、SSD等)进行替换以免大多已咔咔作响的旧硬盘随时挂掉。令我没想到的是,本次的灾难之旅便是从换硬盘开始。

ThinkPad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硬盘仓基本都是可拆卸设计。因此更换硬盘几乎不用怎么费力,用螺丝刀拆下硬盘仓盖,抽出原硬盘然后再换上新硬盘即可。本次采用MSATA SSD转IDE方案,该方案下新硬盘的选择需要注意原硬盘的电压、电流情况。一般而言,旧笔记本的硬盘电流都不会太大,基本在0.35mA-0.7mA之间不等。因此如果要替换为SSD,需要格外注意所换硬盘的电流区间。越新的采用TLC颗粒、容量越大的SSD一般所需的电流也越大,这类SSD替换上去要不压根找不到盘,要不就是读取过程中随时可能死机。因此选择合适电流的SSD便是第一要务。好在旧本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容量,小容量MLC的SSD如今也并不难找。金士顿的SMS100/150/200系列零通电盘很容易找得到,此系列的工作电流为0.6mA,基本可以满足旧本的供电需求。

由于没有软驱光驱,为旧本做系统同样存在着一定技巧。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方案。

  1. 虚拟机物理磁盘法。即用易驱线将拟写入硬盘挂载至现代主机,用VMware新建目标系统虚拟机并将虚拟磁盘直接指向物理磁盘。在VMware完成系统安装和初始化前的所有步骤,再讲硬盘装回旧笔记本后启动完成系统初始化步骤。
  2. 预安装镜像写入法。对于Windows NT 5.x以上版本系统,用易驱线将硬盘挂载至现代主机并分区格式化,用WinNTSetup将预安装镜像直接写入硬盘后,再将硬盘装回旧本完成安装。
  3. DOS万能安装法。用易驱线将硬盘挂载至现在主机并分区格式化,使用DiskGenius写入一个FreeDOS或自行传输一个基本的DOS系统(io.sys/msdos.sys/command.com)至主分区,复制系统安装文件至扩展分区。将硬盘装回旧本启动至DOS环境下,手动完成后续安装。此种方式适用于Windows 9x等没有预安装环境的系统。

X20刚发布的时,Windows XP尚未发布。作为高贵的TP品牌安装9x又显得有些Low,所以目标系统很快便锁定为了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二种方式对于追求纯净系统的我而言最为合适。于是很轻车熟路的完成了分区格式化和写入操作,满心欢喜的将硬盘装回原系统准备继续安装。开机、自检……嗯?Disk read error?这什么鬼?再三确认了姿势无误后我开始怀疑,是不是WinNTSetup这软件过于新潮处理不了Win2000的iso。好吧,换一套方案,老实的从DOS下引导安装算了。

切换方案三,开机、自检。嗯熟悉的C:\盘符出现了。切换到D盘,找到复制好的安装文件,输入winnt命令。祖传的蓝黄色界面出现了,一路Enter复制完文件重启。机智如我~嗯?熟悉的“采用NT技术构建”的启动画面仍然没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句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NTLDR is missing”。出现这一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用于安装的镜像有问题,于是在虚拟机中用这个镜像安装了一次,毫无问题。不甘心的我又下载了未集成SP4的原始Win2000安装镜像,一顿操作后仍然提示“NTLDR is missing”。这不科学!

常理而言,出现这一提示最大的可能是安装文件损坏,或是引导扇区有问题找不到引导文件。既然已经确认安装文件无误,那问题的核心就可以聚焦在分区上。于是百度谷歌一顿狂搜,在一堆十几年前的网页中确实发现了些许端倪。很多人表示自己的硬盘拿到台式机分区做系统后,装回到X20上就报“NTLDR is missing”。由此可见,问题应该和替换的SSD无关。故纸堆里给的解决方案是将先将硬盘接到台式机上写入DOS,在DOS下使用FDISK分区。分区完毕后再将硬盘接到台式机上写入MS-DOS和Win2000安装文件,再从MS-DOS下启动Win2000安装。这个方案和我们之前所述方案3有两个区别,一是写入的是MS-DOS,二是在DOS下重新进行一次分区。但这个方案在我这里行不通,尝试写入MS-DOS后启动依然无法引导,自检后光标一直闪烁无法进行后续步骤。此时我几乎将要放弃,觉得机械硬盘也挺好(x。

睡前例行emo时间复盘了一下整个过程,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理解。为何必须在X20本机进行分区,难不成是IBM又有啥自己的独特坑爹设置?思虑至此我猛然想起初中时候在51nb似乎看过一个帖子,似乎IBM对硬盘的定义确实和其他厂商不同。恰好手头还有一台X40,于是爬起床来翻出X40。打开DiskGenius对比了一下X40内置的硬盘和这片SSD。一切疑虑随之解开,X40的内置硬盘标识磁头数240,每磁道扇区数63。手头这片SSD,磁头数255,每磁道扇区数63。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提示NTLDR is missing的原因,磁头数定义不同导致根本就找不到启动扇区,而MS-DOS启动不了的原因大概率也是如此。至于FreeDOS可以启动,大概率是因为其启动依赖的是GRUB2,考虑到了这种特殊的硬盘定义情况。于是解决方案也就很容易了,将SSD安装至X40上分区格式化,复制安装文件再装回X20启动安装。终于,熟悉的“基于NT技术构建”出现了。

Windows 2000——基于NT技术构建

机器本身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配合Windows 2000运行良好。作为NT内核较早面对消费市场的产品,其稳定性相较于之前的9x内核有了质的飞跃。世纪初的机器配合世纪初的系统,颇有些PC黄金时代的感觉。配合上当年著名的各种软件,一时间仿佛真的时光倒流20年。

Windows 2000算得上NT内核第一代消费级产品,为后续的Windows XP奠定了技术基础

复古计算的第一篇就奉献给了X20。其实严格来算,2000年以后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已经具备了当下主流计算机设备的诸多技术雏形,无论是硬件上的TPM、UEFI、USB还是软件上的NT内核、.net Framework等等。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计算机用户而言,真正接触电脑已经是2005年以后的事情了,甚至很多人是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才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因此,这样一台世纪之初的设备仍然有着其特殊的含义。至少在它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体会到一些或许有些冰冷,但是未被如今“互联网企业”所异化的,关于电子设备的纯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