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81次流水账 ——记北京到盐城高铁首发

2011年,高考失利的我被录取到盐城工学院,开启了我与这个后来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城市的4年时光。通知书寄到的一刻,我的内心其实有着些许的庆幸,因为我喜欢的姑娘去了上海,而盐城在江苏。地图上看,两者离得并不太远。

然而这样的庆幸很快便被失望所掩盖。我惊奇的发现,相距不过200公里的两地尽然没有火车直达。彼时的我刚刚迷上铁路不久,自然不知道通往盐城的唯一一条铁路——新长铁路竟然到2005年才开通客运,而客运列车只能通向南京和南通。

开学第一日,钱长峰书记在新生见面会上曾憧憬的表示:两年后我们盐城将会有通动车的铁路,那时候大家来学校就会更方便。只是当时正值7.23事故后不久,全国铁路建设大为放缓,两年通动车自然也成了泡影。四年间,我几乎坐遍了当时盐城站所有的22趟铁路车次。随即也意识到了苏南苏北的巨大差异。在沪宁间早已习惯300公里时速高速动车的同时,整个苏北大地除了徐州作为枢纽有高铁通达外,其余地区的铁路客运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以至于毕业时我曾对好友们说:第一列开到盐城的动车组,我一定会去赶首发。

继续阅读G481次流水账 ——记北京到盐城高铁首发

模联究竟在模什么

模联作为二外实质意义上的第二个社团,事实上开创了二外的社团时代。因此也很荣幸可以作为创始成员,回忆一下我在二外模联的时光。

了解模联的契机源于当年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MyTFLS论坛,大约07年时我负责筹备太原二外学生网,当时的MyTFLS论坛可以算是太原市中学生自主运营的论坛中较为成功的一个。在MyTFLS论坛中,有专门的模拟联合国板块,回想起来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接触模联的相关内容。但是当初我只是单纯的知道了这个名词,并不了解这背后承载的复杂体系。

08年升入高中后,恰好和霍X同学分在了一个班。当时我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一职,大约11月初,霍X便同我谈起过成立二外模联社团的想法。当时我将这一想法反馈给了团委胡老师和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史XX同学,得到了两位的大力支持。

继续阅读模联究竟在模什么

情怀之下

昨天老罗在鸟巢发布了据称会让人“吓尿”的产品。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产品基本成了“笑尿”,发布现场屡次“搞砸了”、“理解万岁”让老罗的死对头王自如在直播中大笑一番后便早早关了直播。一场举世瞩目的发布会被搞成了这样,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妨借此机会多聊几句。

1、后PC时代

老罗在发布会上讲,“台式机、笔记本已经是夕阳产业”。与之类似,近年来所谓“后PC时代”的说法不绝于耳。的确,随着新设备形态的不断推出和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传统的PC似乎正逐步淡出视野。因此一个问题便很自然的被提出:PC究竟什么时候会被取代?后PC时代何时可以彻底来临?

在此不妨先说结论: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发生彻底变革之前,所谓的后PC时代不过是美好的肥皂泡罢了。现代PC的技术基础,事实上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便已诞生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一结构奠定了计算机诞生70多年以来计算机发展的一切基础。在这70年中,计算机由庞然大物走向了千家万户,实现手段发生了诸多变革,然而其技术本源却始终如一。从超算到手机到树莓派,其无非是这一体系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现代PC可以被视作这一结构的集成化发展结果。自1981年IBM5150发布起,经过多年发展的PC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输入、输出、处理和存储体系。近30年的技术进步,无不可以看做对这个体系的修补。锤子这一次所想改变的,无非在于输入与处理的方式。

继续阅读情怀之下

南巡运转报告和一些闲话——深圳

广深线作为我国最早的准高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已有近20年历史,也是我国最早应用动车组的区段之一(回程的时候还遇到了已经报废的广深新时速蓝箭号城际动车组)。广州东站设置了专门的广深和谐号售票区和候车区,这种将城际与长途列车区隔开的做法值得借鉴。目前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建设在我国正广泛铺开,但是委托国铁运营的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大多都陷入了上座率不佳运椅子的尴尬局面。很多地区的城际铁路仍需实名制购票,安检进入候车室候车,无形之间浪费了旅客宝贵的时间。再者由于很多线路的班次密度不够,旅客无法选择最合适时间的车次出行。因此,广深城际的经验值得很多其他地区的城际和市域铁路学习。虽然广深线仍需实名制购票,但是由于有专门的候车区域,进站安检较为迅速。且购票、验证和检票过程均可自助完成,过程十分顺畅。就我的观察,非高峰时段基本可以做到随到随走。

继续阅读南巡运转报告和一些闲话——深圳

南巡运转报告和一些闲话——武汉、广州

毕业前终于挤出时间来浪了一发。考虑到已经许久没有运转过新线路,加之华中华南地区甚少了解,因而决定前往武汉、广州和深圳走一圈,一路上可以运转不少从未涉及过的线路,领略不一样的沿线风景。

5月2日Z53次北京西站出发至武昌站。这一路已经走过多次,因而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唯一特别的大概在于这是第一次乘坐中铁昆明局集团担当的列车。一觉醒来已到孝感。过孝感后约一个小时列车便已进入武汉境内,在我以为可以妥妥的正点到站时,列车在汉口站外机外停车。这一停就是20分钟,正点自然成了奢望。最终列车晚点15分钟到达武昌站。武汉三座主要客站中,武昌站规模应该是最小的。出站后换成武汉轨交4号线到宾馆小憩,便开始了武汉一天的行程。武汉轨道交通的站台宽度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否是枢纽站,站台宽度均远胜于我天天乘坐的北京地铁。这使得武汉轨交应付大客流得以更加游刃有余,也避免了北京地铁7号线双井站那般修好了却不能开放使用的悲剧。

继续阅读南巡运转报告和一些闲话——武汉、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