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捡垃圾报告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总结时刻。按照惯例,过去一年捡的垃圾仍然是我最想要分享的内容。回顾过去的一年,从捡垃圾的深度和广度上,应当说都是有所突破的一年。2022全年一共收到了9台设备,其中包括6台笔记本电脑,一台PDA,一部智能手机,一副智能眼镜,种类的丰富程度达到了近年来最佳。加之对于复古计算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对垃圾在当下恢复功能性的探索也都有了一定的心得。虽然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过去一年的垃圾捡的尤为不容易,不过回头想来仍然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Hololens

类型 数据
型号  Microsoft Hololens
购入时间 2022年10月13日
处理器 Intel Atom X5-Z8100 1.04GHz Microsoft HPU 1.0
存储 2GB RAM, 64GB ROM
显示 Intel HD Graphics 400 2x 120°光学引擎(230万总发光点)
影像 4x 环境理解相机 1x 深度相机 1x 2MP 混合现实捕获相机
操作系统 Windows 10 Holographic

这应该算是本年度捡的最贵的垃圾,共花费了上千大洋,而且是从11区漂洋过海才寄到手上的。Hololens是微软第一代MR混合显示设备,在2015年发布时可谓惊艳全场。犹记得当时我是熬夜看的全程直播,确实有种未来已来的感觉。而在当年的Microsoft Ignite China峰会上,我便有幸体验到了彼时尚未在中国发售的Hololens。应该说落差感还是有的,120°的视野初看时与期待值相距甚远,不过全息显示仍然称得上惊艳。

可惜微软并没有把Hololens推向消费者市场的意愿,初代和二代Hololens均只面向开发者和企业销售,价格自然也十分高昂,上万的售价基本也断绝了个人尝鲜的可能。而如今,在时隔近7年之后,某日我在浏览海鲜市场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一代Hololens的价格有如当年的“大船到岸”,差不多已是当年的十分之一。看来是时候入手一台来满足一下当年仍是“软粉”的我的梦想了。


正面 两片目镜


侧面

从机器内附带的说明书来看,该机应该属于日版机器,预装了英文版Windows 10 Holographic 系统,所以到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系统重装成中文版。Hololens并非像普通版Windows 10一样可以通过语言包更改,而是需要通过Windows Device Recovery Tool重新刷入对应语言版本的固件。重装后经过OOBE过程便可进入开始屏幕。


目镜内看到的开始菜单

Hololens一代的手势包括开花,收起,点按和拖动,应当说操作是比较符合直觉的,个人体验大概5分钟即可上手。而一旦佩戴习惯,眼前投射的全息内容实际上并无因视野问题而带来的边界感,可以很好的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或者说,你并不需要特别去注视Hololens在眼前投影出的影像,它就在那里,就像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MR与AR这种增强现实技术的最本质区别。

Hololens本质上运行的是特殊版本的Win10,因而可以支持绝大多数的UWP应用。比如我可以将B站的全息版本贴靠到某一面墙上,当我带着眼镜望向这面墙时,仿佛这里天然就有一个B站的播放窗口一般,可以随时启动播放。对,这个操作体验很类似于《三体》中的墙幕,唯一的区别是仍然需要一个眼前的介质(即Hololens本身)。一旦戴久了,这种操作体验确实会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想象一下你可以把自己偶像的全息影像放在你的身边,而这一切都可以完美的融入于你所能感知到一切真实世界,这确实是属于计算科学的一种美好的未来。


墙上的B站窗口 其实适合摸鱼


地上的全息狗勾

当然,微软的一贯尿性便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Hololens高昂的价格和仍然初步的使用体验使其一直未能走入消费者市场,而近期更是传出了Hololens 3团队解散的消息。当元宇宙概念正在成为新的行业噱头,苹果传说中的头戴显示设备传闻不断之时,等待微软的可能又是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命运。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记住7年前的那个10月Hololens的惊艳亮相。哪怕有一天它只能沦为垃圾佬的玩物和收藏品,但我们至少应该承认它为人类计算科学描绘出的一种美好可能。

ThinkPad 701C

类型 数据
型号 IBM ThinkPad 701C
购入时间 2022年7月25日
处理器 Intel 80486DX2 50MHz
内存 24MB EDO DRAM
显示 Chips & Technology CT-65545(1MB) 10.4" TFT LCD 640x480
存储 2GB SanDisk Extreme CF Card(CF转IDE)
操作系统 Windows NT 3.51 Workstatsion

看过去年2021年捡垃圾报告的朋友应该知道,在ThinkPad领域我捡垃圾的口味一向比较刁,只偏爱5xx和后来的X系列设备。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在笔记本领域独特的小屏癖好。我一向觉得既然诞生是为了便携性,那么大屏笔记本本身就是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产物,既牺牲了便捷性又不像大屏显示器那样拥有足够的视野,所以10-12寸大小的5xx和X系列ThinkPad设备一直是我认为的笔记本的黄金尺寸。因此,对于ThinkPad 7xx的设备的收集我一直是拒绝的。当然,701C不在此列。


合盖


屏幕


键盘


运行Windows NT 3.51 Workstation

作为7xx系列的开山鼻祖,701C实际上可以被视作Subnotebook的范畴。被称为蝴蝶的设计使其在9英寸的尺寸中装下了完整尺寸的键盘,开盖后宛若蝴蝶展翅的设计使其成为了一代经典,也让其成为了ThinkPad收藏领域几乎无可超越的存在。在海鲜市场中,好成色的701C甚至可以出到8000左右的价位,在大洋彼岸的ebay情况差不多也同样如此,可见“蝴蝶机”在ThinkPad粉中的地位。


蝴蝶展翅 动图凑合看

我这台701C的成色相当一般,A壳被用贴纸完整的覆盖住,远看显的成色似乎尚可。不过近看便很快能发现其大大小小的缺件和破碎之处,至于电池和PCMCIA盖板这类活动件早已不翼而飞,但每次开盖时键盘归位的“咔哒”声足以掩盖成色上的所有不足。相较于现在千篇一律的轻薄本或者充满着RGB光污染的游戏本而言,90年代或许真的是电子产品的黄金时代,各种各样精巧的设计让每一款产品都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辉。我为这台701C安装了Windows NT 3.51 Workstation,Win3.x风格下的纯32位Windows别有一番风味。NT 3.51有着一个相对完整的Win32 API,因此可以部分兼容后来为Windows 95设计的应用,例如这台机器上安装的Office 95。此外,这台机器拥有一张3Com Ethernet III PCMCIA网卡,因此这台701C也成了我手头可以接入互联网的最古早设备。


Office 95 in NT 3.51


IE 3.0 目前手头最古老的联网设备

ThinkPad 701CS

类型 数据
型号 IBM ThinkPad 701CS
购入时间 2022年7月25日
处理器 Intel 80486DX2 50MHz
内存 24MB EDO DRAM
显示 Chips & Technology CT-65545(1MB) 10.4" CSTN LCD 640x480
存储 720MB HDD
操作系统 OS/2 Warp 3 Connect

这台701CS实际上是和上一台701C同一批购入的,701C和701CS的唯一区别只在于屏幕。S即是CSTN屏幕的缩写。在液晶显示发展的早期,STN/CSTN屏幕一度占据了液晶显示领域的半壁江山。由于CSTN较TFT而言相对的低成本,其被广泛应用在了9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低成本设备或低端型号中。但由于CSTN屏幕原理的限制,在色彩还原度、显示刷新率上的负面感知尤为明显。对于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董设备而言,更是普遍存在屏幕四周发黑,亮度不足等问题。幸运的是,我手头这台701CS的屏幕尚可,通过对亮度和对比度的调节,其仍然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出画面,并不影响正常的使用。


合盖


屏幕


键盘


运行OS/2 Warp Connect 3

这台701CS最大的亮点,在于我为其安装了OS/2 Warp Connect 3系统。作为90年代初操作系统大战的两方,Windows和OS/2为我们创造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关于技术和商业的故事,详情可参见知乎王知的《Windows对决OS/2》一文,讲述了Windows与OS/2的来龙去脉。而某种意义上讲,701C上的NT 3.51和这台701CS的OS/2 Warp 3更是可以视作同母异父的兄弟。当然事后来看,OS/2与Windows大战的胜负当属一目了然,IBM接手后的OS/2秉持了IBM软件一贯的“人话不用人嘴说”的理念,堪称过渡设计的经典范例。这套被称为Workspace Shell的GUI乍看与某些Unix系统的CDE桌面很像,但使用体验却远远落后于同期其他GUI操作系统。很难想象换壁纸这样日常的操作,在OS/2 Warp 3中竟然需要改动不下6处设置才能完成。加之软件和驱动的匮乏(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用IBM自家设备装OS/2的原因),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便也不足为奇了。


内嵌的WIN-OS/2运行环境


IBM独有的全中文DOS

Portégé 300CT

类型 数据
型号 TOSHIBA Portégé 300CT
购入时间 2022年3月3日
处理器 Intel Pentium MMX 133MHz
内存 64MB EDO DRAM
显示 Chips & Technology CT-65554(2MB) 10.4" TFT LCD 1024x600
存储 8GB SanDisk Extreme CF Card(CF转IDE)
操作系统 Windows 95 OSR2

选择Portégé系列的原因与上述选择ThinkPad 5xx和x系列的原因类似。自1994年起,东芝这个现代笔记本电脑之父便将旗下笔记本分为了主打性价比的Satellite系列,主打高端商务的Tecra系列以及主打移动便携的Portégé系列。因此在2021年的垃圾佬总结中,Portégé系列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而今年这台Portégé 300CT差不多算得上去年整备完毕的Portégé 3020CT的前代产品。


合盖


屏幕


键盘


运行Windows 95 OSR2

Portégé 300CT差不多算得上是Portégé系列第一代设计语言的末代产品,既未必很薄但一定足够的轻整机重量仅为1.7kg,差不多与今天14寸的Macbook Pro相当。而Portégé 300CT是现代意义上第一台采用了16:9屏幕比例的笔记本电脑,在10寸的设备中放下1024x600分辨率的屏幕,这在当年绝对算的上史无前例,也给Portégé 300CT带来了较好的视听娱乐体验。可以说东芝再一次走在了笔记本设备形态的前列。

我手头的这台300CT安装了Windows 95 OSR2,Windows 95也是我初次接触计算机时所使用的操作系统,那还要追溯到1999年一间小学昏暗的机房里,蓝天白云的开机画面构成了我对计算机这一事物的第一印象。与此有关的故事详见9年前那篇《我为什么会学计算机》。这台机器同样配备了一张3Com Ethernet III PCMCIA网卡,可以通过Escargot修改版的MSN实现即时通讯,也可以通过Outlook Express完成正常的邮件收发,体验一把互联网在中国落地之初,尚未被”互联网公司“所异化的纯粹。


得益于多年未变的协议,邮件收发一切正常


MSN 经典IM的复活

Surface Pro 3

类型 数据
型号 Microsoft Surface Pro 3
购入时间 2022年3月31日
处理器 Intel Core i3(4th)-4020Y
内存 4GB LPDDR3
显示 Intel HD Graphics 4200(1GB SHARED) 12" IPS LCD 2160x1440(10点触控)
存储 64GB Samsung PM851 SSD
操作系统 Windows 8.1 Pro

在我购入Surface Pro 3的时候,其实这台设备还很难被归入“垃圾”的范畴。彼时无论是Surface Pro 3本身,还是配套安装的Windows 8.1系统都尚处在微软的支持列表中,当然这样的支持已经接近了尾声。终于,2023年1月10日,微软结束了对Windows 8.1的各项技术支持工作,而这台Surface Pro 3也终于能被归入“垃圾”的行列。


合盖


屏幕


键盘


运行Windows 8.1 Pro

选择捡Surface Pro 3的理由很简单,这代Surface真正奠定了当代Surface的设备形态。虽然Surface系列早在10年前的2012年便已发布,但无论是初代的Surface RT还是Surface Pro,其实都未能引发多大的波澜。Surface RT属于Windows On ARM的初代尝试,不支持Win32应用让其应用场景大打折扣。而初代Surface Pro仅4个小时的续航在彼时的MacBook Pro面前仿佛是搞笑的存在。后续的Surface Pro 2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续航,但10.8寸屏幕大小仍然不能使其作为一台合格的笔记本设备。彼时的Surface Pro号称平板笔记本二合一设备,但实际上属于做不好平板也做不好笔记本。直到Surface Pro 3的出现,才从真正意义上扭转了Surface系列设备的处境,并且开创了全新的设备形态。时至今日,Surface这种后支架式的设计仍然是PC二合一设备的事实性标准。而12寸3:2的屏幕也使Surface Pro可以获得与主流笔记本相似的交互体验。虽然Windows拉胯的触摸设计让Surface系列时至今日也算不上一台合格的平板,但起码从这代开始,Surface是一台合格的笔记本了。

我手头的这台Surface Pro 3是当之无愧的乞丐版设备,也是微软在Surface系列中最后一次运用i3处理器,4GB内存同样仅是刚刚够用。但在Windows 8.1 Pro下,机器的响应速度仍然十分出色,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应付当前的一些轻度办公任务。事实上在今年5月北京疫情严重居家办公之时,我就是用这台Surface Pro 3连接公司云桌面完成了大部分的开发工作。Windows 8.1 Pro算是近些年来最不像Windows的Windows,实际上也是步子太大扯着蛋的典型产物。以色块和文字作为主要设计语言的Modern UI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也极大的提高了触摸友好性,然而与传统Win32应用操作体验的巨大割裂感让这代Windows成了近10年来最不受欢迎的一代。实际上,我一直认为Modern UI及其配套的磁贴体系,所能提供的信息密度其实远高于当前主流的图标排布。可惜的是在最新的Windows 11中,已经彻底看不到当年动态磁贴的影子了。


割裂的UI仿佛来自两个时代


Modern UI设计好是很好看的

iBook

类型 数据
型号 Apple iBook A1005
购入时间 2022年2月24日
处理器 IBM PowerPC 750fx v1.2(G3)
内存 384MB SDRAM PC100
显示 ATi Mobility Radeon 7500(16MB) 12.1" TFT LCD 1024×768
存储  60GB Kingston SMS200S3 SSD(mSATA转IDE)
操作系统 Mac OS 9.2.2/Mac OS X 10.2.8

苹果的入门笔记本一直是及其特殊的存在,与一直以黑色或是铝合金甚至是钛合金示人的PowerBook相比,iBook系列通体白色和圆滑的边缘多了一分灵动和可爱,特别是对于12寸版本的iBook而言更是如此。我手头的这台iBook是这个系列的第二代产品,相比于特立独行的第一代“贝壳机”而言,这代iBook被称之为Snow确实恰如其分。而半透明的键盘也算得上是这代iBook的独有设计,虽然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透明键盘看起来总觉得有些发黄。


合盖


屏幕


键盘


运行Mac OS 9.2.2


运行Mac OS X 10.2.8

这代iBook是G3系列的最后一代,使用了G3 CPU中最强的PowerPC 750fx,也是iBook系列中最后一代可以原生安装Classic MacOS的机器。所以这台电脑也就成了手头为数不多的双系统设备,分别安装了Mac OS 9.2.2和Mac OS X 10.2.8。前者是末代Classic系统,后者是具备初始Aqua设计的最后一代OS X。得益于512KB全速L2等称得上越级的配置,这代iBook无论是在Classic还是OS X下均保持了较为流畅的体验,堪称一代经典。对苹果系统的了解也要追溯到2003年,在太原书城我翻到了几本介绍Mac OS 9操作的书籍。而那时的我也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操作系统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当然,与同一时期的Windows 9x或是NT4相比,Mac OS 9的技术特性实际上相当落后,落后的内存管理和多任务机制使得系统崩溃成为了常态。也正是因此,基于Unix的Mac OS X才另起炉灶,扛起了苹果在新世纪反攻的大旗。Darwin核心事实上成为了如今几乎所有苹果设备的标准,而Aqua水滴设计更是惊艳全场,第一次将UI美学概念介入到操作系统的设计当中。而同一台机器上运行的两代系统诉说的恰是乔布斯归来前后对苹果的再次塑造,某种意义上更是今日苹果独特特质的开端。


OS 9 金属风Platinum


OS X 灵动的Aqua

MacBook (Late 2006)

类型 数据
型号 Apple MacBook (Late 2006) A1181
购入时间 2022年9月28日
处理器 Intel Code 2 Duo T5600 1.83GHz
内存 2GB DDR2 667
显示 Intel GMA 950(64MB SHARED) 13.3" TFT LCD 1280×800
存储 60GB Netac N5S SSD
操作系统 Mac OS X 10.6.8

2006年,全新命名规则的MacBook和MacBook Pro系列替代了iBook和PowerBook这两大苹果笔记本系列。而MacBook系列便是iBook系列的直系后继机型,同样保持了通体白色的设计,因此也延续了iBook系列“小白”的昵称。我手头的这台MacBook是贯穿了4年之久的A1181系列的第二代设备,也是苹果切换到Intel体系后第一代x86-64设备(前代产品采用的Core Duo仍然是32位CPU)。


合盖


屏幕


键盘


运行Mac OS X 10.6.8

与同一时期铝合金机身设计的PowerBook相比,MacBook的塑料设计其实略显廉价。当然,实际上它的售价并不低,上市价格为1099美元,国内售价也接近上万。这台机器安装了Mac OS X 10.6.8 Snow Leopard系统。作为Apple切换至Intel后第一代仅支持x86架构的操作系统,Snow Leopard实际上是国内很多用户初次接触的苹果系统。事实上也正是苹果切换到Intel之后,在国内笔记本市场的占有率才开始提升。至于系统本身,无论是App Store还是已具雏形的Launchpad,Snow Leopard可以算得上前现代OS X的尾声和现代OS X的开端,也或许是这样的性质让Snow Leopard的活跃时间达到了5年之久,直到奠定了OS X下一个设计风格的Yosemite发布才被基本替换完毕,堪称OS X界的XP。实际上早在2009年,我便在彼时仅有的一台AMD台式电脑上第一次完整的实现了Snow Leopard的黑苹果安装。而13年后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温旧梦,不得不说历史也是一种绝妙的轮回。


Launchpad雏形 本质是应用程序目录缩略图


AppStore 显然图已经不能正常显示了

Blackberry Bold 9900

类型 数据
型号 Blackberry Bold 9900
购入时间 2018年2月1日
处理器 Qualcomm Snapdragon MS8655 1.2GHz
存储 768MB RAM, 8GB ROM
显示 2.8" TFT LCD 640x480(286ppi)
影像 后置500万 CMOS
操作系统 BlackBerry OS 7.1

这台黑莓是唯一一台不在2022年购入,但却是在2022年整备完毕的机器。早在2018年,这台机器便躺在了我的抽屉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台机器便一直停留在了买来时的状态,我并未对其进行过任何调整,当然更换壁纸不在此列。

与黑莓的结缘还要追溯到2012年,彼时大一的我拥有着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一切毛病,在电子设备的选择上原则只有一个:标新立异。安卓与iOS都是烂大街的存在,我的设备需要的是与众不同。所以后来我的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Lumia 920T。而关注到黑莓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彼时这种全键盘的设备对我的吸引力颇大,作为PC时代就接触互联网的人怎么能用触屏机这种消费时代的产物呢?!当然,理想与现实间总存在着差距,那时有同学选择了一台黑莓9000作为备机,所以对黑莓的使用体验也算有所耳闻。传说中BIS的准时推送、高效的输入体验等都是天边楼阁,那台黑莓9000的最大问题居然是断网。因而那些年的黑莓用户,类似于“黑莓断续膏”这种App算得上是标配。


标志性的全键盘+指点杆


专属皮套

而真正“使用”黑莓的经历便来到了10年后,想起整备这台已经尘封4年之久的机器原因也很简单,随着RIM整体放弃移动业务,各种对旧黑莓平台的非官方支持站反而愈加多了起来。虽然移动端过期设备在脱离网络支持后,本质上都可以被视作废品,相较PC端的垃圾也少了很多可玩之处。从硬件角度而言,黑莓标志性的全键盘在云词库时代前的输入效率上,确实相较于触屏常用的T9键盘有着巨大的优势,而黑莓特有的指点杆设计也实现了对于屏幕内容的快速定位。作为一款以商务人士作为主要目标群体的手机,在输入效率上确实有着过人之处。至于传说中的BIS的推送,在今天确实已经无处体验了。不过即便在黑莓如日中天的时代,BIS在中国的套餐价格也绝对是少数人的享受。在iOS和Android均实现了免费推送的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也便成了必然。

Apple MessagePad 2000

类型 数据
型号 Apple Newton MessagePad 2000
购入时间 2022年4月27日
处理器 StrongARM SA-110 162MHz
存储 5MB RAM(1MB DRAM/4MB FLASH), 8MB ROM
显示 4.9" 被动式LCD 480x320
操作系统 Newton OS 2.1

对于很多不熟悉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发展历史的人们而言,Apple Newton称得上是最著名的“垃圾”存在。苹果设备自带光环的特质加上超越时代的设计,使得无数人对Newton有着自然而言的拥趸。自然,这类设备的价格也被炒的很高,尤其是在国内。

不过严格来讲,Newton的所采用的技术其实并没有超越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口袋大小的计算设备,Newton并不算第一个,彼时的PC阵营里也有HP 200LX这类设备存在,而且运行的是完整版的DOS,理论上可以运行任何PC端软件。至于触摸屏和手写,Newton也不是当时唯一的存在。微软同样在1993年发布了Windows for Pen Computing 1.0,用于给Windows 3.1设备增加手写功能。但是,Newton的诞生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设备类型PDA。站在今日返回头去看的话,作为现在智能手机的直系祖先,PDA的出现使掌上计算设备的概念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实际上从用户习惯和开发者社群准备上,为现代移动设备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Newton的副产物更是奠定了如今移动计算设备的基石,即ARM架构。


合盖


Newton OS主界面和手写笔

我手头这台设备是后期发布的MessagePad 2000,并且贴有MP2100的标签,证明这台设备被官方升级至了末代MessagePad 2100的标准。应当说Newton OS在设计上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手写笔的手势,画圈框选、涂抹删除、拖动复制等,实际上都和如今iPad OS的操作逻辑相差无几。当然,手写识别的准确率成为了关键性的制约项,过低的识别率使这台设备的输入友好性极其恶劣。此外,一直传闻初代的Newton OS 1.3有着海峡对岸开发的繁体中文UI支持,但Newton OS 2.x则一直都缺乏对中文的有效支持,我这台设备经过前任机主的改造,显示中文还是能做到的,当然中文输入就不用想了。

在Newton产品线被归来后的乔布斯砍掉的几乎同时,隔壁PalmPilot的Graffiti输入法第一次将英文手写识别的准确率提高到了90%以上,而Palm设备大幅度缩小的体积也使PDA设备真正开始向平民化迈进。当然,这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希望未来能有机会捡到Palm的垃圾,重温那段移动计算草创时期的美好时光。

与之前的几年相比,2022年捡到的设备数量算是比较少的。但是捡到垃圾的精品程度可以算作历年之最,很多都是寻找多年而不得的具有开创性质的产品。当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愈加深入的改变人类社会的形态之时,或许我们尤为需要在这些已基本丧失功能性的“古董”里,去搜寻一些时代之初已经被遗忘的,有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出发的本真。

返回首页